特教行事曆

2009年3月23日 星期一

愛,是唯一的堅持與感動(高縣文教51期教育分享站)

壹、前言

「請問這裡有收特殊兒童嗎?」

年初,一位阿嬤牽著一位雙手手臂捲曲、雙腳無法彎曲的小女孩-小菊子,在辦公室詢問著學校是否設有特教班,看到小菊子的外在肢體情況,心想:「學校只有不分類資源班,若要安置在普通班接受特教服務,合適嗎?」基於「零拒絕」的特教理念,與家長溝通並瞭解孩子的相關背景資料,完成入學程序後,啟動了後續行政與教學協調事宜。

貳、特殊教育支持系統

小菊子出生即患有腦性麻痺先天生理的障礙,雖領有中度肢體障礙手冊,但其上、下肢體關節攣縮,雙手向內彎曲呈M字型,雙腿無法完全蹲下,認知方面能認讀注音符號、數數,但短期記憶不佳,對於種種狀況,為了讓小菊子能安心快樂的學習,健康的成長,不因肢體的障礙影響學習的動力,透過學校特殊教育支持系統來協助學生與教師:

一、召開特殊教育推行委員會:

安置班級以教師曾接受特殊教育專業訓練為優先考量,讓導師能根據小菊子特殊狀況,適度的調整與班級宣導;此外,依據「高雄縣身心障礙學生就讀普通班安置原則及輔導辦法」向縣府申請酌減班級學生人數2人,減輕導師班級經營壓力。

二、無障礙環境規劃:

總務處:教室設於一樓,並鄰近無障礙廁所;使用電梯,方便到各樓層;調整桌椅高度,適合其學習與活動。

教務處:調整評量方式,由於小菊子無法書寫,因此以指認、唸讀及操作等評量方式;

輔導室:原班課程外,安排每週6-8節資源班課程,包含語文、數學、繪本及生活自理等課程;作業部分,則由特教教師與導師協調,設計符合小菊子學習程度的內容。

三、特殊教育相關專業團隊服務:

申請物理及職能治療等專業團隊服務、臨時助理人員、教育輔具,讓治療師、導師、特教教師等共同討論並指導小菊子進行如廁、用餐等生活訓練,期望獨立自主生活。

四、提供相關補助與資源服務:

由於小菊子領有中度殘障手冊,且需由家長接送上下學,可申請交通補助費。此外,辦理相關親職講座,主動並隨時與家長溝通、聯繫,促進親師生關係。

五、特殊教育專業知能研習:

提昇教師特教專業知能,接收相關知識與訊息,並透過特教教師經驗分享模式,合作處裡、解決學生教育問題,達到共同成長。

六、充分的親師溝通與互動:

讓家長充份瞭解孩子在學校的情形,主動說明學習與輔導情形,並利用聯絡單、電訪及面談等方式,讓家長接納孩子在學校所發生的事情,並樂觀、適度的期待孩子的成長,教師能讓家長安心,家長瞭解教師的用心。

七、特殊教育活動的宣導:

選拔特教小義工、各障礙類型闖關活動、特教徵文、海報創作比賽及特教電影、書籍心得分享,讓普通班孩子也能從活動中體會身心障礙者不便,進而培養主動關心、積極協助的精神。

八、召開個別化教育計畫會議:

學期初,針對個別教育需求,由家長、專業治療師、導師、特教教師及行政團隊,共同討論擬定小菊子個別化教育計畫(IEP),隨時檢討、修正;學期末召開檢討會議,檢視學習成效,以作為下學期之參考。

八個月過去了,小菊子的進步,並非從單薄的紙張呈現,而是具體、可觀察的行為表現,例如:之前阿嬤必須牽著小菊子走進教室,至今已經能直挺挺的獨自行走前進;上、下樓梯練習,目前能在一分鐘內從二樓往下走一個樓層,上樓也能在協助下完成;用餐、如廁部分,目前也能經口語提示下完成大部份流程;認知方面,針對孩子特性,能看注音唸讀出符號,亦能看國字唸出注音,對於生活上的溝通用語也能完全理解,相信不只是學校團隊的成果,亦感謝家長對我們的支持與配合。此外,不論是導師或是科任教師,對小菊子的接納與指導,讓班上孩子也能夠以同理心,付出自己真心關懷,為她打氣,激發她努力向上的勇氣。小菊子本身亦非常努力,她最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:「請不要幫我,我可以自己來。」這一切一切,處處都是「看」得見的進步,「聽」得到的感動。

參、特殊教師的角色與定位

特殊學生融入於普通班級中,對於不曾接觸特殊兒童的老師,是一項蠻大的衝擊與挑戰,畢竟普通教師對特殊學生較不熟悉,當知道班上有一位特殊孩子時,難免產生惶恐、不知所措,此時特教教師若能適時介入並提供相關協助,做為校內特教諮詢的對象,不但有助於問題的解決,也能讓普通教師有足夠的信心去面對特殊兒童。

特殊學生安置於普通班時,特教教師的角色與定位有幾點需注意:

一、循序漸進的方式:

普通教師對於特殊兒童總會所有顧慮,特教教師可採用漸進方式協助進入狀況。例如:普通教師與特教教師協同合作,當特教教師主動的課程時,請普通教師在旁觀察特殊兒童的行為表現,以了解學生可能產生的狀況,下課後,互相溝通、交換意見,討論處理策略,一段時間後,對於特殊兒童的問題處理便能駕輕就熟。

二、做為溝通的橋樑

孩子到一個新的環境,親師必須有良好的信任與互動,面對此情境,特教教師應擔任家長與普通教師及學校行政之間溝通的橋樑,建立良好的關係。例如:協調會議的進行,隨時與導師、家長討論孩子在學校的學習表現,主動提供相關最新資訊與特教資源,經由互動、討論、溝通、協調等過程,讓家長了解老師的用心與做法,同時也能逐漸建立彼此的信任感。

三、建立融合的環境

融合並非單純的把特殊兒童與普通兒童安置在同一個環境中學習,還需要配合特殊兒童的個別差異、特殊需求,在環境上、課程上做適度的調整,以符合其生活、學習需求。例如:班級中有自閉症的孩子,可將作息內容製成圖卡放入透明袋中,只要完成便可翻面,且為了規範其行為,在教室各個學習角落前地板貼上鮮明腳印,並寫上名字,以明確的提醒他應該把鞋子固定放好。

四、積極正向的接納

同儕是特殊兒童最重要的學習對象,讓普通兒童完全接納、感受特殊兒童的行為或動作,特教教師需要在宣導方面花些巧思。例如:利用各種媒介(如報章雜誌、影片、繪本…等)說明身心障礙者成功的實例,或是讓普通兒童親身體驗障礙者生活、學習的不便,並經由討論、表達出對特殊兒童的體諒與關懷,縮短特殊兒童與同儕人際互動的隔閡。

肆:堅持與感動

「時時都在努力,刻刻皆在進步」,雖然這群孩子在某些方面的發展上有其限制,然而,只要我們盡所能排除影響他們學習成長的障礙條件或情境,孩子們的表現絕對會比我們所預期的還要好、還要棒!關懷他們不只是給予物資或金錢上的幫助,不輕言放棄他們、多給予學習發展的機會,才是更積極的作法。此外,更需要社會大眾的接納與公平對待,讓每位特殊兒童都能充滿自信的成長,讓這群小天使「亮」起來,生命中所見便處處是動人的風景。

福祿貝爾:「教育無他,愛與榜樣而已」。特殊教育是充滿挑戰性、主動擔當的精神,也成就了慈悲喜捨圓滿人格。許多特教教師進入普通教育,卻少有普通班教師進入特教的領域,理由不外乎特教學生「程度差,沒有成就感,上課沒有互動…等」,我個人認為:「成就感的回饋由自己良心的天平去衡量,每位學生的程度不一,只要有進步,哪怕是從不會掛毛巾到獨自掛毛巾,都是對自己最大的肯定與收穫」,「教學中創造快樂,互動中享受快樂」,是我沉醉於特教最大的支持與動力。

「感佩」家長的「用心」,給予這群小天使最完善的照顧;「感謝」特教團隊的「愛心」,營造最溫馨、最適切的學習園地;「感恩」小天使「歡喜心」,提供最幸福的配方-「微笑」與「豐富的肢體語言」,讓我們成為全天下最幸福的人。

2009年3月14日 星期六

寶島一村

http://www.pwshop.com/performance.php


這是一個生命故事、歷史故事,也是快樂又動人的故事。

初來台灣時,這群移民的居住空間簡陋而臨時,每家都只有兩、三坪大。緊密相依的聚落裡,夾雜著南腔北調、四川牛肉麵與韭菜餃子爭香的熱鬧景觀;竹籬笆裡外的族群交會,也漸層上演。 從第一代思鄉、盼回鄉的眷村人,到第二代在台灣出生、土地認同概念逐漸轉變的「眷村子弟」,兩代人共同型塑出色彩鮮明的生活意象與價值態度;建築、人際互動、政治行為和生活慣用語,都自成一格。緊密的群聚情感與專屬的生活記憶,更賦與「眷村」二字獨特而傳奇的精神密碼。隨著人口外移與社會變遷,眷村陸續改建,區域特性也逐漸稀釋,但這半世紀的歷程,不僅是島嶼空前絕後的文化景觀,更是彌足珍貴的族群融合史。 「融合」,絕對是最具台灣跨時代特色的本土精神。六十年前,竹籬笆裡外的人,靠著這股融合力,共同建構土地認同;二十一世紀的新台灣人,也正學習用平等尊重的心態,接納來自東南亞與海峽彼岸的新新移民。



第一次看舞台劇,覺得內容卡司陣容都蠻不錯的,感覺還不錯,可以可能是因為內容談到眷村的生活,不免有許多大陸各省口音,這讓我有時聽不懂,因此有所模糊,也因為從小生活形態與眷村有所差別,無法感受到箇中滋味,所以無法激起太多的震撼,但我想,對於在竹籬笆內成長的那一群所謂的外省族群,這的確是會讓他們又重新咀嚼回味無窮,並深深的感動。
其實每一次看表演,最讓我感動的,是謝幕時,所有演出人員向觀眾致敬,而全場觀眾用響亮的掌聲回敬時的場面,那是一種對彼此雙方尊敬的無聲交流,觀眾買票觀賞,演員賣力演出;演員精湛的表演,觀眾熱情的鼓掌。
誰說藝術工作一定沒前途、沒發展???別那麼早就下定論。好的表演是不怕沒觀眾的,觀眾怕的是沒好的表演可以欣賞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