特教行事曆

2008年11月7日 星期五

慢啼的是大雞還是傻雞

慢啼的是大雞還是傻雞(國語日報97年11月3日)http://www.mdnkids.com/specialeducation/detail.asp?sn=660



文/許多



  「老大照書養,老二照豬養。」這是不少生養兩個小孩的父母的心路歷程。



  照書養的,依照書上所寫每一步驟養小孩,當然不會錯過兒童發展評量做篩檢工作。照豬養的呢?就是根據老祖母留下的金玉良言養小孩,比如「七坐、八爬、九長牙」,比對一下自己孩子七個月時是否坐起來了,八個月是否會爬了,九個月長牙了嗎?不管照書養或照豬養,父母對於孩子「望子成龍、望女成鳳」的深切期望,不會因孩子排行而有所不同。



  這種期望往往造成比較,雖不該被鼓勵,但不能否認,父母因關心孩子成長,拿其他同齡孩子做比較的行為,卻是父母懷疑自己的孩子是否是問題小孩的第一道關卡。



  觀察一個孩子的成長可分成好幾部分。粗動作方面,走路、爬行、翻身;精細動作方面,拍手、撕紙、疊兩塊積木不會掉落;社會適應性方面,叫他名字有無反應,逗弄他時是否會微笑等。這幾方面對父母來說,都是屬於容易觀察孩子成長的指標。



  一個孩子十二個月大了還軟綿綿的坐不起來,父母必定焦急的帶去看醫生;兩歲的孩子,叫他從沒反應,父母會懷疑孩子聽力有問題。可是若是一個孩子到三歲左右,除了不曾開口說話,或是說話語彙短又少之外,其他方面和一般孩子差不多,父母往往不特別在意,因為他們相信「大隻雞慢啼」。



  一般孩子一歲過後,開始發出有意義的單字音,比如:爸、媽、吃、抱、水、好等。接著就是二到三個字的詞,比如:蘋果、喝水、車子、不要等;兩到三歲時會把詞組成句子,比如:「媽媽倒水給我喝。」「這是什麼?」「好累,不想走路,爸爸抱我!」「肚子餓,要吃飯。」等。每個孩子成長速度不一樣,有人也許兩歲才開口說話,一開始說話就已經會用句子了,所以並不是說,孩子在一歲還不會說單字,就得急著帶去看醫生。



  若是孩子三歲過後,還像個悶葫蘆,說不出一個字,過度沉默不語,或是說來說去就幾個單字,又或者像鸚鵡一樣學人說話卻沒有自發性的語言,經醫生檢查說話所需具備的生理器官一切皆正常後,父母千萬不要沉迷於「大隻雞慢啼」這種不負責任的安慰話。



  雖然有人舉例證明「大隻雞慢啼」,像中國有個王陽明五歲才開口說話,外國有個愛因斯坦,不但很晚才開口說話,說話之前往往要想很久。許多父母聽了中外兩個例子,往往選擇逃避我的孩子可能有問題,而相信晚點說話的孩子,可能成為王陽明或愛因斯坦第二。



  「我的孩子以後像愛因斯坦一樣聰明,所以很晚才開口說話。」這個因果錯置的不當聯想,害慘不少發展遲緩或是語言學習障礙的孩子,因為他們錯過早期療育的黃金時機。按照國外的經驗,如果這些孩子在三歲以前做療育,也就是所謂的早療,一年的療效等於三歲以後十年的療效。我們不也有句成語說「亡羊補牢猶未晚也」,但還得是「補牢」時間點不晚才來得及。



  可惜當父母了解自己孩子不是大雞,而可能是傻雞時,往往已錯過了所謂黃金治療期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